《建筑的故事》读后感2000字

时间:2020-04-07 22:35:49 | 作者:投稿

《建筑的故事》读后感2000字!

好书都是时光机,带你畅游上下五千年的建筑美梦。

安徒生在《海的女儿》中描写大海之深“要想从海底一直达到水面,必须有许多许多教堂尖塔一个接着一个地连接起来才成。”《海的女儿》写成于1837年,那一年有着高高的尖塔的巴黎圣母院已经建成六百多年,从这一天开始出现在小孩子的睡前故事里,被无数的孩子反复温习。在无数人的童年里,建筑是最接近于故事的固化映射,孩子在故事中反复印证建筑和想象,感知山之高海之深。

因为如此,作为家长,我觉得我有义务给孩子提供一些建筑和故事,让他的童年记忆,更深刻,更深入,更具体,让他在行万里路的时候,在每一幢建筑前,能听到历史的风声,和来自童年的温馨回忆。这是阅读的意义,也是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——《建筑的故事》。

和人生不同,烂书千篇一律,好书却各有各的精彩。这本《建筑的故事》有十万字,三十幅以上的建筑高清图画,从金字塔开始讲起,一代一代的建筑更迭和他们所代表的历史都有涉及,一直讲到蓬皮杜中心和草砖房。读下来仿佛在历史的长廊里走了一遭,充实又幸福,还有着因历史的雄浑和建筑的恢弘而带来的感动。每个人的阅读重点和关注点虽然不同,但是我真的迫不及待的把这本书介绍给你。

首先这本书的结构就很舒服,有一种美叫心旷神怡,当你面对雨后空谷、完美容纳你的沙发,和一本节奏刚好和你思路走向贴合的书的时候,你会感觉到。

《建筑的故事》先是用引言概括了建筑的上下五千年,建筑的由来和成长。介绍最初的房子,我们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:墙壁裂缝——屋顶漏水——房屋舒适度(取暖、照明、用水、如厕等)——防火问题,建筑的成长仿佛就是在解决一个问题又一个问题中接近完美。

而我们的作者帕特里克·狄龙是个妙人,他总是在繁多的知识、繁复的历史故事中不忘点题,让本书的主题牢牢锁定在“建筑”和“故事”当中,在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关键时刻,读这么一本特别“专注”的书,很棒对不对?

他在开篇告诉孩子们“这个故事从人们建造房屋来遮风避雨,保护家人免受野兽伤害,保护财产免受敌人抢夺而开始……”

然后他用二十几章一个接一个的讲这些建筑和他们的故事,在本书的最后,又利用时间轴给孩子提供了总结和概括。整本书像一座优秀的建筑一样有始有终,豹头猪肚凤尾俱全。

另一个引起阅读的愉悦感的原因是,《建筑的故事》起承转合非常的流畅,上一篇文章的结尾引出下一篇,是建筑间自带关联,还是历史的延续性和流畅度,不得而知,读下来简直不知道作者是在用写诗的情怀科普,还是建筑本身就是固态诗歌了。

之前在西湖游玩时候,有人说,会讲故事,这是西湖,不会讲故事,这就是个“泡子”,其实,任何建筑和景点,不都是如此吗?不懂故事,这是一幢房子,懂故事,这是一段历史,或者一段心事。

你看到了金字塔的高耸和神奇,读了本书,你会知道这一切的起源,是左赛尔不想化为历史的尘埃的挣扎。

你在帕特农神庙欣赏古典柱式和雕刻的横饰,可是你知道这横饰是人民的游行,是雅典精神——思考、辩论和对世界保持好奇。

如果你知道巴黎圣母院建造的艰辛,知道莫里斯主教对梦中幻境的执着,也许,去年的火灾会更加触动你的惋惜。

当你知道查士丁尼大帝的“所罗门,我胜过你了”,沙·贾汗的“太阳和月亮都为之流泪”,在游玩时候,你的手,触摸的诗砖石,也是一座座钉在原地的历史,和心事。

但是,本书中不只是有上位者的记忆或者他们的意志外延,还有着由数据和各种剖面图支撑的,理性的建筑成长,读后感www.wazuowen.com拱券、穹顶、罗马柱、代表各种意义的图案纹饰,混凝土、地暖、安德烈亚·帕拉迪奥的《建筑四书》,如果说建筑是一个缓缓长大的孩子,这些故事是他的妈妈日记,而这些数据,是爸爸刻在墙壁上的身高尺和由老师邮寄回来的成绩单,你越是了解这个孩子的成长史,你便越是为之感动。

雄壮的建筑自带神性,好书自带哲理。

好书都是多元的,时而会被一些书的附加优点感动。不知道是不是建筑的神性和建筑学的深奥,这样一本写建筑的绘本,竟然时而有一些充满哲理的瞬间,比如,很久以前,罗马人的公寓叫做“因苏拉”,意为孤岛,这样一个聚居的地方,取名却是孤岛,想想是不是很值得深思。

而无论是安德烈亚·帕拉迪奥时期的“数学包含着美的奥秘”,还是工艺美术同时期的“我们不应该模仿旧式建筑,我们应该效仿大自然”,以及蓬皮杜时期的“永久留存或许并非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”,这本书记录了建筑,记录了建筑的故事,也记录了建筑师们的思考,如果说思考可以拓宽一个人的思维,那么记录下这些思考,则是在加深这本书的厚度,当我们给孩子展现美的时候,我们希望能同时给予一些更深入更值得切磋的东西,《建筑的故事》达成了这一点。

从别人的笔下知道一本书的好处,或许总有隔靴搔痒之感,所以我真的建议你把这本书纳入书架,可以和孩子反复阅读,然后再来同意我的观点——建筑之美,不过是设计师捕捉到了你的梦,而故事,是这个梦,被反复温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