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长物志》读后感1500字

时间:2020-05-08 15:37:04 | 作者:投稿

《长物志》读后感1500字!

作者:黑水河的小疯女

如果说我们所熟悉的《园冶》是园林的技术类读物,那么《长物志》和《闲情偶记》、《浮生六记》则是园林的美学类或者文化类读物。在课上,常老师提问,你们觉得沈复他懂得如何修建园林吗?这其实是一非常有趣的问题。

当代的建筑学科,它的主体发生者是建筑师。建筑师势必是会造建筑的,没有人怀疑建筑师是否能修建建筑的技术能力。

但是中国园林却有。

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中国园林和现代建筑之间的区别。因为园林不仅要会建造的技术才能够修建出来,同时也需要非常深厚的文化和艺术底蕴。这种特点在《园冶》的一开篇就被提了出来,叫做“三分匠七分主人也”。所以今天探讨的这两本书,其实讲的就是这个“主人”。“主人”非园的主人,而是能主之人也。

第1个关键词:主体

这里就可以得出中国园林的一个很独特的地方,造园的主体不是施工或者设计的人,而是文人。所以我们说中国园林的研究离不开为人的研究,因此才会有对于这三本书的探讨(这三本书本质上是文人书)。

这种主体的思想和西方从维特鲁威时期以来的,建筑师作为百工之首的思想是非常不同的。维特鲁威的《建筑十书》是一部百科全书,它可以说涉及了建造相关的各个领域。不仅有建筑的修建,还有桥梁、水渠以及工程造价等等。如果这是一部当代的建造著作,那么它不仅设计修建建筑,还有修建高铁、修建飞机。修建这一个词它的领域是包含万物的。

可是《长物质》等三本书的存在,仿佛扔出来了一个问题:你以为修建就包含万物了吗?修建技术在园林中只“占十分之三”,你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
第2个关键词:中国建筑的学科边界

主体的变化顺带着拓展了学科边界,建筑的学科边界的拓展并不是从新马克思主义之后,从卡夫里研究历史才开始的啊。在中国园林成为文人园之初,学科边界就已经扩展到了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。而《长物志》和《闲情偶记》,这两本书将这些方方面面的目录甚至都列了出来。

《长物志》目录:室庐、花木、水石、禽鱼、书画、几榻、器具、位置、衣饰、舟车、蔬果、香茗

《闲情偶记》目录:词曲部、声容部、居室部、器玩部、饮馔部、种植部、颐养部

然而,中国园林毕竟是缺乏理论的。这些列出来的社会文化的目录并没有作为理论而指导实践,仅仅是作者的一种类似于随笔的输出。因此这些著作长时间以来被认为是充满主观性的、个人化的一种表达。直到今天,也没有人认为他们是中国园林设计的理论著作。

但,从学科边界的角度上来看,他们不但扩展了,而且分类了所拓展原范围之外的学科边界。他们是非常具有学科理论意义的建筑理论著作啊!

第3个关键词:类目

《长物志》和《闲情偶记》所拓展的原范围之外的范围,并不叫做艺术、文化、政治、社会,而有其他的名称。在《长物志》里他们叫做花木、书画、禽鱼、舟车,在《》闲情偶记里,他们叫做居室、饮馔、器玩、种植。

他们的类目有共性、重合的地方,也有个性的的、不同的地方。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人在造园偏好中体现的一种个性化。也正是园林的丰富取材、千变万化的来源。

注重形式、制式的人,会认为园林里的无非就是亭台、楼阁、小桥、廊道等等。而看到背后所推动的文人思想的人,就会发现园林里面有一些不变性和一些变化性。不变性往往存在于高雅悠闲的情趣中,如观景和书画。随机性可能像李渔,涉及到戏曲;或如文震亨,涉及到玉石雅玩;也可能会涉及到佛道禅院或果园药圃。

从在这些类目里面,我们可以看到有常老师所说的恒常性和可变性。这也在梁思成将文化分为的归纳性有效和归纳法无效的两种范畴。梁思成认为,属于自然的是归纳法有效的,属于文化的是归纳法无效的。而在中国园林中,其技术特点、建筑类型是归纳法有效的,而其文人趣味的兴趣所在和身体感知是归纳法无效的。